奥斯曼帝国

一部讲述中世纪土耳其辉煌历史与文化的经典之作

图书信息

副标题1299-1923

出版年2019-7

ISBN9787513924283

评分8.4

简介

以土耳其语材料为基础的奥斯曼通史

畅销伊斯坦布尔各景点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倾情推荐

◎ 编辑推荐

☆英语世界第一部以内部视角描写奥斯曼帝国崛起至衰落历程的著作,完全摆脱西方中心视角和东方主义

☆伊斯坦布尔旅游景点最畅销的英语奥斯曼通史著作

◎ 内容简介

在16世纪奥斯曼帝国鼎盛时期,它曾是一个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它的一举一动,对欧亚大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但它却渐渐衰落,沦为备受欧洲压迫、剥削的“欧洲病夫”,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崩溃。

本书主要讲述了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自13世纪末建国起,至1927年土耳其之父穆斯塔法·凯末尔发表伟大演说之间的悠久历史,用16个章节叙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发展的脉络,有早期奥斯曼苏丹为领土扩张、国家强盛所做的各种努力,奥斯曼人在面对西方国家的挑战时的各种反应,也有奥斯曼末期各种势力挽救国家于颓败的努力,并在其中展现了奥斯曼的成就与文明特色。

本书笔法生动,内容翔实,并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大量运用奥斯曼土耳其语原始材料写成的奥斯曼通史。不同于过去西方学者的著作,它试图以一种更加中立的角度叙述这段长达6个世纪的历史,在土耳其颇受欢迎,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的大力推荐。

简评

九月大部头三打·因为读了《奥斯曼帝国六百年》,有点了解这个帝国,这本书读起来就不太费劲儿,但真的真的好枯燥,中间一度拿《剑桥中国史》做调剂,一下就觉得剑桥非常友好,而且这本书也非常好睡,一看就困,看完喝掉了七八杯咖啡、几大壶茶。六百年和这本书的书写角度很不一样,前者以帝国内部为主线,此书以帝国外部国际环境为主线,但都很全面的揭示了这个庞大帝国的各个方面。看两本不够,还有两本关于奥斯曼帝国的书要读(想想就觉得有点看不动了……

这书大概可以改变一般人对奥斯曼帝国僵化、专制之类的刻板印象,而见识到一个十分复杂的国度。苏丹的权威建立在各种彼此冲突的利益——中央与地方、政权与教权、军队与平民、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奥斯曼主义与伊斯兰主义,等等——之上,而三分之一苏丹不得善终(十位被推翻,两位被杀)的结局证明帝国的症结在于政府在有关政权结构、尤其是“互为冲突的利益加以协调的组织框架”方面,难以达成共识。这一症结在西方强权崛起,而帝国穷于应付的情状下,更趋明显。作者把奥斯曼置于国际视野中加以考察,强调了国际背景对于帝国国内诸要素,如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冲击和帝国对此的反应,而帝国的反应则加深了国内不同利益的“离心”倾向。想要满足所有人的胃口终究行不通,这是帝国留给土耳其共和国的教训。

与《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连读,两书互为表里,600以苏丹更替为主线,1299则注重外部环境/欧亚政治生态对帝国盛衰影响,人物谱系更庞杂,牵扯史料更丰富,立场也更中立客观(指出凯末尔抢功与美化行为)。在拜占庭的薄弱边缘,挣脱蒙古铁骑,于安纳托利亚权力平衡中脱缰而出,独立小国间内斗使奥斯曼加快扩大版图进程;宗教感召在战争中的号召影响力,史学家选择性书写历史,终从游牧民族发展为开疆辟土之大国。父子兵戎相见,兄弟阋墙,大清洗反对势力——权位故事从无新意。无论是政治权柄的建立或意识形态均一再强调“正统”,伊斯兰教义对巩固政权的强化作用(给征伐与惩罚提供师出有名的宗教修辞),“圣战”口号的源远流长亦在意料之中。退居后宫的苏丹与帝国同步衰落,国家机器失衡,权贵掌政,西方(工业)革命的震动,历史翻开新篇章。

对比了市面上基本讲奥斯曼帝国的图书,这本书应该是最好的一本,装帧设计远胜中版本,内容而言的话,面对这样的大部头也许会有些心虚,但是一个传奇帝国长达600年的历史融汇进去之后,拿在手里的文字和充满质感的图书,也有了历史沧桑的感觉。

刚测评了四十多页,这个版本的翻译总体还行,小错有一些,还有就是本高级票友对其中一些方便一般人理解的说法感觉很不舒服,当然对非专著来说无伤大雅。总体还是值得推荐给所有人看一下的,目前是没看到什么上古暴论,可以说三五年内这本书应该是中文世界奥斯曼通史的最佳作品。

昨晚终于读完了,感觉读了整整一年,这是近三年来我读的第三本奥斯曼帝国的历史。比较而言,这一册内容更多、细节更充盈,更多利用了土耳其自己的史料和当代新发现,人物也更多描绘那些大维齐尔和帕夏,而不是只围绕着皇室来叙述。和贝尔福那本《奥斯曼六百年》比,本书的上述优点尤其明显,但也牺牲了观点的鲜明和语言的明快,贝尔福的更“偏颇”和优美。比起《奥斯曼帝国的终结》聚焦帝国的晚期改革和灭亡,本书则在各个时期平均用力,力图刻画出详尽的帝国生长曲线。总之,我努力坚持读完,并不觉得疲倦,但还是觉得如果能再简单一点会更好。

国内少见的涉及伊斯兰文明研究的专著,政教合一、长期纠缠不清的体制,对伊斯兰国家的扩张和稳定,都是有利有弊

这是一部获得了土耳其文化界认可的奥斯曼帝国通史,不仅在土耳其本国作为景点读物推广,更是获得了帕慕克的推荐,这本书难能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脱离了西方视角中的奥斯曼世界,而是回归奥斯曼的后裔的视角中并且结合众多不为人知的史料讲述了一个别样的奥斯曼帝国。

与Patrick Kinross的〈奥斯曼帝国六百年〉交互着读尚觉不错。Finkel立基于奥斯曼视角,利用了大量本土历史文献,细节更趋饱满丰富,印象深刻的譬如第八章瓦尔瓦尔阿里的一份自传,提供了有关少年征召制度和奥斯曼官员升迁的有趣资料。不过鉴于Finkel是研究17世纪奥斯曼的专家,这本通史在各时段的篇幅安排上也就有了畸轻畸重之弊,譬如对科普律吕家族上台前的杰拉里叛乱时期着墨极详,细节之琐碎足令不熟悉奥斯曼史者如坠五里雾中,所以即便全书材料精详,史观新颖,若无基本的史实储备,阅读起来怕是不易上手。

好书,不以西方视角,也不以现代化视角讨论奥斯曼帝国,内容特别全面,汗青堂系列少有的干货满满的一本。缺陷是看前言时非常期待对奥斯曼社会生活的叙述,但实际上特别少。对奥斯曼艺术很感兴趣的我也只找到两处艺术的描绘。

第一页就有让人看不懂的地方,凯末尔当年发表的那篇清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历史的重要讲话,单就那一篇,足够单独写本书了。整体而言,这本书没有让我失望,但是我还得过段时间同中信出版社的奥斯曼帝国600年相互对比一下。

陷入历史细节的泥淖,失掉了宏观的俯视。

花了三周才看完。不知有多少五星是因为漂亮的封皮和帕慕克的推荐?相对于《奥斯曼帝国六百年》,这本奥斯曼史更加平实客观,作者试图在通俗读物和学术著作的严谨之间维系平衡,刻意回避了戏剧性情节和以往的史书津津乐道的话题(例如君士坦丁堡陷落,勒班陀海战,医院骑士团等),导致阅读趣味大大降低,对苏丹的个人性格不做描述判断,对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也不做过多解释,而只是罗列事实本身。导致叙事相当破碎,让读者感觉突兀跳跃没头没尾。尤其作者好像对军事不了解,而奥斯曼历史有一半在打仗,导致本书前半部分简直像断烂朝报,后半部分集中对奥斯曼衰落以及改革历程的讲述就好很多,对坦泽马特的评价不同于西方视角。对阿卜杜拉哈米德的评价也有新意。总之不怎么适合作为一本入门读物。漂亮的封皮和帕慕克的推荐加一星

奥斯曼土耳其帝国。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下载地址
epub
网盘访问密码:7788

-- EOF --

0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