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明代图像背后的文化意蕴
简介
明代中国发展迅速,在经济领域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得益于这种传统的早期消费社会的模式,奢侈品消费者的数量激增,随之而来的是艺术领域的迅速发展。图像是该时期主要的奢侈消费品之一,图像不仅以独立的图像环路的形式存在,还出现在墙壁、书籍、印刷品、地图、陶瓷制品、漆盒、纺织品,甚至是华丽的衣裙上,这些艺术品最初只包含一些规则的图形或动植物,后来扩展到描绘自然景观、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或者重要事件,以及与文学作品插图所构建出的世界密切相关的场景。
简评
翻译是每到关键处细细查看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不乏有意思的“点”,但都不能深入~
到最后发现任何企图理解中国绘画“究竟是关于什么的”都成为不可能了。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作者提出了海量有趣的问题和有趣的小观点,可惜都无关宏旨,越扯越远,最后什么问题都没解决。好在这个看的过程也不白费,里面有特别多的想法值得更深入地探究。西方人的视角很好,但是总觉得像隔靴搔痒,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人。
很开眼。但全书的线索抓的好吃力,最精彩的部分还是碎片和小论述。看完之后大家应该都去找《三才图会》和《四友斋丛说》来看了吧w每章末问而不答真是一口鲜血堵在嗓子里。
設問而不答,關於圖像和繪畫的分野,看以及欣賞,作為大眾消費品和文人畫之間的區別,都是極好的點,卻似乎並未梳理清楚。圖像回路的理論有意思。
书名翻译并不一一对应,应该是有学术语境。但是正文内容包括一些引文的翻译都有点奇怪,不是能够读得太通。此书固然有很多新颖之处,比如谈及观看之道,论及不少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图像媒介,包括一些观念,有概括综述也有细致而微的个案研究,虽然篇目之间缀合未必绵密,但是收放自如,抛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海外汉学研究者。该书的新意,对中西读者是大不相同的,我觉得很多分析太过冗杂,不无附会之嫌,多数情况用一“情”字便可理顺,其余用一“欲”字也能填充。尾章莫名其妙的升华,让人捉摸不透的中西对比,而且顺便点题(Early Modern China)还说明代图像似乎体现了比西方更早的“现代性”,这可就玩笑开大了。两者不可通约,何必吸引眼球,这或许能激发西方学者的注意,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这样的“示好”。
和高居翰的书对比看会更有意思
图、像、画在第四章的專鬥閳述並没有比前几章話語環境中所提到的内涵更明确和深入,但是所谓的瑕不掩玉就是無論怎样這書選的點太有趣了!各種驳斥先前不甚巖謹的觀點也趈有意思!好評!
作者希望不加区分地讨论明代的图与画(然而这两个词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分野),本书试图从实用性场合(比如社交)、仪式化/宗教性用途、时人对于图像的认知和定位,以及对于观看本身的意味,重新探讨所有视觉作品。野心挺大,题目还算有趣。
图像学意义上的重新梳理
这翻译或许比较准确,但不太好读。本书算是“视觉研究”的一个范本,把包括墙上、纸上、书上、瓷碗上、屏风上、漆器上、衣物上的图像都包括进来,而不仅仅是传统艺术史关注的绘画。
有一些有趣的可以再深入的点,比两年前读的感受不一样了,可能读原著会更好
导师推荐书
拒絕Fine Art繪畫的單線解釋,結合不同材質的藝術形式,綜合精英和民間大眾的詮釋話語。
传统之见是中画重神似,西画重形似,柯律格的这部著作则追溯了明代的重形似之”图“,可谓洋洋大观,由此反驳了这种简单的二分,也质疑了西方”从形似到神似“的现代主义叙事。诚如作者所言,”拒绝涉及中国的材料,注定要沦为简约主义,难逃最终的失败“。但作者的预设似乎是此”形似“与彼”形似“同,此”神似“与彼”神似“同,这样的预设本身,也同样有待进一步的检讨。
异域之眼的角度有许多特别之处,但是这个翻译和校订啊,完全可以再仔细很多。
柯律格在这里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明代绘画对“模仿”的不齿,或许表明中国绘画的现代性早已提前欧洲好几百年。且只有(审美)最低的阶层才会以“像/不像”去看(这里决不能用更深远意义的“观”字)“画”。西方“istoria”的叙事性在这里被彻底摒弃,转化成”图“。究竟是否该以此观点看待世界?世界应该是个可读的文本,还是仅仅是个无意义的对象?
诘曲聱牙
历史主义的视角,试图全面的回到明代中国的视觉文化语境中,来探讨中国文化中的图像问题。反西方中心的视角,不再将中国艺术作为确定西方艺术之位置与特色的东西(一种顺从的差异),而是从中国本土的视角,全面的探讨明代社会中,图像的各种功用。由此,柯律格发现,不被文字记录下来的那种以仿真为目的图像在明代的图像世界中,实际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当时人们的世界观、习俗、文化息息相关。这就与一味的在文人精英主义框架中探讨中国艺术的高居翰(职业画家vs文人画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0 评论